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到2020年合肥“智慧课堂”覆盖乡镇50%学校 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据江淮晨报消息,4月24日,合肥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合肥市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五统一”,即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和收入标准、生均经费、装备配置标准、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同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

  设立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

  各县(市)、区(含开发区,下同),要按照区域城镇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编制并落实本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并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老城区配套学校建设不足和小规模居住区,所在县(市)、区应及时统筹新建或改扩建学校,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

  学校资金不足,办学条件有限。今后,这样的情况将得到改善。《意见》明确,各县(市)、区财政应加大支持力度,市财政设立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县(市)学校设施设备购置、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等方面。各地要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新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

  信息化

  到2020年“智慧课堂”覆盖乡镇50%学校

  在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方面,《意见》要求,到2020年,学校班均出口带宽10M以上,县(市)50%以上学校校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生机比不低于6:1,100%县镇学校配有录播教室,100%中学配有数字实验室。“智慧课堂”覆盖乡镇50%学校,60%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完成智慧校园建设。

  各地还要保证乡村学校全面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要求各地积极推广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各县(市)、区要设立专项资金,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和完善中小学午餐服务工程,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生活指导、晚自习辅导、心理辅导等教学辅助服务。

  大班额

  到2020年,全市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今后,第二轮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将逐步向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倾斜。到2020年,新优质学校数达240所,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25%以上。到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全覆盖。全面推进乡村教育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联盟,实施城镇学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

  班级学生人数太多,教室拥挤不堪,这样的局面将得到改善。此次《意见》提出,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制订控制和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2018年全市全面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主城区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到2020年,全市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师资

  乡村初中教师学历逐步提升至本科

  今后,城镇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将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合肥市还将逐步把乡村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

  在空编情况下,合肥将优先向乡村学校倾斜,优先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实现乡村教师学科全覆盖。同时,成立“学科教师服务中心”,采取巡回授课方式,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

  待遇

  对乡村教师实行差别化的交通补助政策

  合肥市将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要求县(市)分别对在乡村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同时,全面实施乡镇工作补贴制度;落实并完善长期在农村和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教师,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标准的生活补贴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各县(市)还要对乡村教师实行差别化的交通补助政策。对在职和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和巡回授课的,给予生活补助;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交流轮岗教师优先安排教师周转房。

  保障

  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全覆盖

  《意见》要求,各县(市)、区要优化学校布局,规范撤并程序,可采取增加和完善学校寄宿设施、提供校车服务、供应学生午餐等措施,避免因上学远而辍学。优先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和残疾学生、残疾人子女,纳入资助范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全覆盖。对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为其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

  示范高中招生到校指标分配将向乡村初中倾斜,引导学生就近入学,稳定农村生源。随迁子女教育将纳入流入地城镇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另外,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学。中小学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跟踪和服务。

  相关新闻:

  凌云: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作为科教之城,教育是合肥的城市品牌,也是赶超跨越的内在驱动。4月24日,在合肥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上,市长凌云强调,建设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将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从“好上学”到“上好学”,今后还要加上“家门口”,合肥教育发展的高度不言而喻。近年来,合肥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强力推进教育改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的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凌云强调,在合肥今后发展的道路上,教育是“强劲动力”和“永续资源”。

  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合肥既有目标,更有信心。凌云指出,合肥教育体系有四个层面的目标。具体来说:学前教育,要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快乐的花园;义务教育,要办老百姓家门口满意的学校;职业教育,要打造职教高地,支撑制造强市建设;高等教育,合肥要成为“大学之城”,助推高等院校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比翼齐飞。

  目前来看,乡村教育是一块全国性的“短板”。但是,合肥很快将把这块“短板”补齐。凌云强调,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不光是在县域实现一体化,更要在全市层面进行统筹。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已具备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条件。今后,合肥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将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城乡“同频共振”,不断提升乡村教育的品质。

  凌云还强调,各县区要形成共识,算好教育经费账,要舍得下大力气,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发展教育,一定要舍得投入真金白银,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多年以来,合肥市通过制定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促进学前教育发展专项奖补资金等,为城乡教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